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,要救一切相信的!

智慧何往?一位科学家的暮年启示

 

请长按保存图片到手机相册

转发朋友圈,向主内家人分享

耶稣爱你





昨天,我陪我家弟兄去了一家高端康养中心,执行一项拍摄任务。拍摄对象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,他是新中国最早赴美留学的学子之一。彼时,他以优异的成绩从美国名校毕业,校方曾力邀他留校任教。然而,他选择了回来报效祖国,在某重大科研项目中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
 

岁月荏苒,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科研工作者如今已被阿尔茨海默病困扰多年。他的意识时而清醒,时而混沌,即便在清醒的时刻,也仿佛回到了孩童时期。每天清晨,他都会有难以控制的起床气,稍有不如意就会破口大骂,言语粗俗不堪。若有人靠近,他便会以吐唾沫相向。

 

在他神志清明的间隙,家人们会把握时机,请他唱几首歌。令我震惊的是,他吟唱的竟全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红色歌曲,其中"打倒美帝野心狼"这样的歌词格外刺耳。看着他的两个女儿——一个定居美国,一个生活在澳洲,她们却能跟着父亲熟练地合唱这些充满政治色彩的歌曲,这种反差让我陷入深深的怅然中。

 

围绕在他身边的人们,从他的老伴到女儿、外孙,再到医护人员,无不对他毕恭毕敬,不停的说着恭维讨好的话。后来得知,他在这家康养中心每月的费用,几乎相当于我们家一年的收入。看着这一幕,我心中没有羡慕,只有深深的怜悯。

 


《传道书》12节说:"传道者说:虚空的虚空,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。"望着这位老人,我不禁想到,一个人在世上再有成就,若不认识永生的神,到了暮年仍是何等的可怜。他曾经拥有骄人的智商,站在了学术的巅峰,而如今令他骄傲的那些智慧却荡然无存。不知他在清醒的间隙,是否会思考,智慧从何而来?现在又去了哪里?

 

我想起几千年前,也有一位老人,他叫摩西,他在80岁的时候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,离世时已120岁。圣经说他“眼目没有昏花,精力没有衰败。”他曾向神祈祷说:"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,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。"诗篇9012

 

特别令我难过的是,他对美国的矛盾态度。作为一个在美国接受了高等教育,并曾获得留校机会的人,他的两个女儿也都选择了西方国家作为安身立命之所。在他的歌声里,却充满了对美国的敌意。这或许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给他留下的深刻烙印,也折射出人性中难以调和的矛盾。《雅各书》18节说:"心怀二意的人,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。"这位老人的处境,恰似这句经文的写照。

 

而围绕在老人身边的一众人,表面上他们对老人关怀备至,但我却看到了人性中愚昧和自义的一面。

 

他的老伴儿曾分享说,他一生致力于科研,家里的事情一概都不过问,孩子们的成长也是缺失父亲的,甚至冬天家里卖煤都是妻子一个人完成。听着老太太的分享,我不禁在想,这位科学家在学术领域的成就固然令人敬佩,但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优秀并不代表他的生命是完整的。他以"科研报国"为名,逃避了家庭责任,这种选择实在称不上智慧。生命的完整性不应该被割裂,一个真正成熟的人,应当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找到平衡。

 

而他的妻子,时至今日还在以自己的付出为荣,岂不知这种纵容背后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局限认知:以为丈夫埋头科研是了不起的,自己默默承担所有家务是理所应当的。


她没有意识到,一个健康的家庭需要双方共同经营,她的"成全"反而让丈夫失去了成为一个完整男人的机会,也让孩子们失去了感受父爱的权利。这不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,更折射出那个时代对家庭价值认知的偏差。

 

两个女儿轮流从国外赶回来尽孝,这看起来确实非常感人。但我不禁在想:从未得到过父爱的孩子,如何能够真正理解并发自内心地去爱这位父亲?

 


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,存在着一个极其扭曲的逻辑:只要一个男人在事业上有所建树,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忽视对妻子的情感责任,逃避对子女的教育义务。


而更可悲的是,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得不到谴责,反而会被美化成"为国奉献"的崇高形象。妻子的委屈、子女的情感缺失都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牺牲。


大家看过《甄嬛传》吗?那个被扔在圆明园的四阿哥,不就总思念着从不待见他的皇阿玛吗?“知道皇阿玛不喜欢我,远远地看他一眼就好”。

 

而那些医护人员谄媚的笑容和恭维的话语,真的是爱戴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吗?难道不是因为这位"重要病人"每月能为医院和他们个人所带来的丰厚收入吗?他们恐怕不是在尊重一个生命,而是在讨好一棵摇钱树。

 

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人们越来越迷失在金钱和利益的迷宫中。那些围绕在老人身边的人们,或许都有自己的无奈与苦衷,但他们的行为却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悲哀。《传道书》510节说:"贪爱银子的,不因得银子知足;贪爱丰富的,也不因得利益知足。这也是虚空。"

 


望着老人混沌的眼神,听着他断断续续的红歌,望着这个条件优渥的康养中心,我的心莫名的难过。一个人无论拥有多高的学历、多大的成就,若没有永恒的盼望,到头来仍是虚空。《诗篇》395节说:"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,我一生的年数在你面前如同无有。各人最稳妥的时候,真是全然虚幻。"

 

离开康养中心时,夕阳西下,晚霞满天。我望着这美丽的景色,心中充满感恩。感谢神让我能看到这一切,让我能思考生命的意义。无论是那位老人,还是围绕在他身边的人们,都需要神的怜悯和引导。愿神的光照亮他们的心,使他们能认识真理,得着永生的盼望。

 




(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益,请转发并点赞,我们很珍惜你的鼓励和认可哦)

主播+后期:连姊妹

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部分来自网络,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。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,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。以马内利。
赞(2) 意见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