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,要救一切相信的!

论福五 ——《怜恤》 - 真福之灵行合一的怜恤



【太5:7】怜恤人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蒙怜恤。

 

什么是怜恤人的人呢?就是当看到别人在遭受痛苦的时候,我们的心里面会难过、揪心,感同身受,进而愿意帮助别人。神在造人的时候,就把爱的能力放在了每个人的心里。有了爱,自然就会有了怜悯的心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”。

 

但是,因着堕落之后的人,一切都变得以自我为中心,变得自私自利了。因此,这种爱的能力,就被堕落的罪性给压制了。在罪人的里面不是没有怜悯的心,而是怜悯的心被罪恶掩盖了。

 

因此,人们对别人的痛苦就会表现出来冷漠、麻木,甚至更有甚者,还会虐待折磨他人,并对他人的痛苦幸灾乐祸。【箴21:10】 恶人的心,乐人受祸,他眼并不怜恤邻舍。

 

很多基督徒,对比自己在信主前后的变化,都能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现象,那就是:眼泪比以前流的多了。不仅姊妹们如此,即使是情感不太容易外显的男人,也会变得常常流泪了。这些眼泪除了有悔改的眼泪,感恩的眼泪以外,还有就是怜悯人的眼泪。

 

有时候,中午吃着饭,看着新闻节目、法制节目,看着看着,不由自主的就会为电视里面的人物而流泪。觉得他们太可怜了,太不容易了。

 

同时在生活中,看到别人有困难时,也特别愿意伸手帮助他们。若是因某种原因未能帮助,心里都会生出很深的愧疚感。

 

要是搁在过去没有信主的时候,在电视中看到这些内容,大都是平静地看看也就罢了。只有实在看到太惨的情况时,心中才会有一点点触动。但是,现在就变得很容易被感动流泪了。

 

这是因为重生之后,耶稣的宝血洗净了我们的良心,并把基督的爱厚厚的浇灌在我们心里。有了爱,就有了怜悯。

 

但是,因着生命成长的特点,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。于是,就造成了并不是每个基督徒都是大有怜悯的。有些基督徒,看到别人的难处,也会麻木不仁、无动于衷。所以,这就需要我们从真理中不断地学习关于怜悯的知识,让神的话更新我们的生命。

 

在这里主耶稣说了积极的一面“怜恤人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蒙怜恤”,那么,根据主耶稣的这句话,我们也可以说“不怜恤人的人,就没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不蒙怜恤”。

 

若是后者这就太可怕了,人生在世,都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难处。谁也不敢说,我这一生中不会遇到难处,我不需要主的怜恤。

 

平时看到别人的难处,硬着心肠不怜恤别人的人。到了他们自己有难处的时候,神也必不怜恤他们,那他们不是惨了吗?神是最公平的,怜恤人的人,他就必蒙怜恤;不怜悯人的人,他也要受到无怜悯的审判。

 

有的人祷告“灵”,有的人祷告“不灵”,既然信的都是同一位神,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区别呢?祷告“不灵”的人,应该反思一下自己,是不是在看到别人有难处时,我们是一个不怜恤人的人。怜恤别人,其实就是怜恤自己。义人的祈祷,大有功效。罪人的祈祷,无有功效。


 

.要有怜恤的心:

 

一个人若要有怜恤人的行为,那么,他必定在怜恤人的行为之前,已经先有了怜恤人的心。因为人心里存的是什么,他发出来的就是什么。所以,圣经吩咐我们:你要保守你心,胜过保守一切。因为一生的果效,是由心发出。



 

旧约的时候,律法管束人,只能管束人的行为。比如,有诫命说“不可杀人”。那么,只要一个人没有杀人的行为,按着律法,他就是无罪的人。哪怕他心里头很想杀人,只要他没有付诸行动,律法就不能定他的罪。

 

同样,律法说“不可偷窃”“不可奸淫”等,只要一个人没有具体地实施偷窃的行为、奸淫的行为,按着律法他就不是一个罪人。

 

但是,到了新约时期,就不一样了。主耶稣说,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,说,不可杀人,又说,凡杀人的,难免受审判。只是我告诉你们:凡向弟兄动怒的,难免受审判。凡骂弟兄是拉加的,难免公会的审断;凡骂弟兄是魔利的,难免地狱的火。

 

我们看到主耶稣的要求,就比律法提出的要求更高了。律法只是说,有了杀人的行为,必定会受到审判。但是,主耶稣却说,凡向弟兄动怒的,难免受审判,“动怒”是心理情绪上的变化。

 

主耶稣又说,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,不可奸淫。只是我告诉你们,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,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。“淫念”也只是心里的念头,这在律法下不能算作犯奸淫,但是,主耶稣却说,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。

 

可见,在新约时期,神不光在乎我们外在的行为是否犯罪,还要看我们心里的意念,以及做事的动机,是否是犯罪的。

 

有的人,有怜悯人的行为,但是,却没有怜悯人的心。因为人只能看外貌,就会认为这人是好的。但是,神能够鉴察人的心肠肺腑,知道这种怜悯是假的,神不会在天上记念这种“善行”。

 

我们知道,在主耶稣的时代,犹太人中有一群常常“怜悯”别人的大善人,就是文士和法利赛人。他们经常会在人多的地方施舍,百姓们也都认为他们很好。但是,主耶稣却严厉地责备他们。就是因为他们只有怜恤人的行为,却没有怜恤人的心。

 

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,既然没有怜恤人的心,又哪来的怜恤人的行为呢?

 

圣经说,是因为他们要得人的称赞,所以,就故意把施舍的事情作在人前。圣经又说,他们明处行善,其实他们在暗中竟然侵吞寡妇的家产。

 

寡妇在那个时代是最可怜的人了,丈夫去世了,女性不能抛头露面外出工作。甚至连土地也没有了,只能靠在别人的土地上捡拾一点遗落的庄稼养生糊口。他们竟然还能忍心侵吞这么可怜的人,可见他们心里是没有怜悯人的心。

 

今天,我们作为神的儿女,有责任在世人和天使面前,通过怜悯人活出爱的见证来。

 

怜悯人的机会,也不是常有的。一旦遇着了,可不要轻易地推掉,像主耶稣所讲的《好散玛利亚人比喻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。那位祭司与利未人不知道从那条路上走过了多少遍,但不是每次都能遇见被强盗打伤的人。

 

所以,圣经说是“偶然”被他们遇见的,这次能被他们先遇见,这是神给他们蒙福的机会。可惜,他们把这个机会推掉了,因为他们里面没有怜悯的心。

 

从知识上,他们一定都知道应该帮助有需要的人。如果当时周围还有许多百姓经过那里,有许多双眼睛都盯着他们呢,我想他们为了得人称赞,或为了避免被人批评,或许也能上前去帮助那位伤者。

 

但是,这样的帮助,在神看来就不是真正的怜悯了,因此这样的“善行”也不会得到神的奖赏,相反,神还会责备他们是假冒伪善。

 

后来,过来一位撒玛利亚人,圣经说,唯有这位撒玛利亚人动了慈心,『慈心』就是怜悯人的心。这位撒玛利亚人是真的有怜悯人的心。所以,无论旁边有没有观众,无论这位受助者将来会不会给他回报,他都会去帮助他。

 

因为出于怜悯的心,动机会很单纯。怜悯别人,绝对不是为了让自己能得到什么,而是纯粹就是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。如果硬着心不去帮助的话,就算没有人看见,也没有人谴责,自己的良心也会过不去的。

 


.要有怜恤的行为:

 

如果只有怜恤人的行为,却没有怜恤人的心,这是不行的,因为这是别有用心的假怜恤。

 

但是,如果只有怜恤人的心,却没有怜恤人的行为,这也是不行的,因为若不能结出果子来,与人有什么益处呢?

 

这样就成了雅各书所说的:若有弟兄,或是姐妹,赤身露体,又缺了日用的饮食,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,平平安安地去吧,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。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,这有什么益处呢?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。

 

所以,我们既要有怜恤人的心,又要有怜恤人的行为,这才是正常的生命。怜恤人的行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。

 

1.缺乏要给予:

 

【约一3:17】凡有世上财物的,看见弟兄穷乏,却塞住怜恤的心,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?

 

神家中的原则是——均平。多收的,也没有余。少收的,也没有缺。

 

一个国家文明不文明,百姓幸福不幸福,不是看它的GDP有多高,经济总量有多大,科学技术有多先进。而是看财富的分配平均不平均。

 

财富是最能占据人心的东西,它的势力等同于某些人的神。如果一个社会贫富差距很大,那么,受影响的其实就不仅仅只是在每个人的收入层面了,而是必定会反映在其它许多方面,比如,社会上的各种罪恶都会大量增加。

 

同样,一间教会健康不健康,兴旺不兴旺,不是看她有多大的教堂,有多少会众,有怎样的聚会形式。而是看其中的圣徒能否彼此相爱,有“凡物公用”或叫“凡物属主”的心态。

 

在世界上,人们都是专顾自己。但是,在教会里,我们却应该是彼此相顾。

 

使徒约翰教导我们,如果看见有弟兄姊妹穷乏,却塞住怜恤的心,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?也就是说,如果不爱看得见的肢体,就不可能爱看不见的神。

 

许多人都会说自己爱神。你要是说谁不爱神,谁还会生气呢。因为“爱神”很容易,反正神在天上,既看不见又摸不到的,喊几嗓子爱神那还不容易吗?

 

但是,要爱弟兄姊妹就不能容易了,因为弟兄姊妹就在我们身边。要说爱,那可得货真价实的付出代价了。若没有爱神的心,就不会去爱那些原本素不相识的弟兄姊妹。

 

2.受苦要帮助:

 

【腓2:4】 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,也要顾别人的事。

 

有些人的痛苦,不是钱能解决的,他们也不缺钱。那么,我们怜恤他们是方式就不是拿钱解决问题了。或许是陪伴他们、安慰他们、鼓励他们,也可能是为他们奔忙操心。

 

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,那位被强盗打伤的人,虽然在旅店中,撒玛利亚人也替他交了二钱银子,这是因为他的财物被强盗夺去了,这只是临时的需要。这个人好了之后,他未必是一个缺钱的人。

 

其实,他当时更大的需要是:因为他的伤口流血,就需要有人赶快替他包扎伤口。因为他不能走路,就需要有人把他送到旅店,并照顾他。

 

生活中有很多的需要,都不是靠钱来解决的。但是,如果不解决呢,就会让那人很痛苦。像这样的情况,如果被我们遇见了,我们只要能帮助到他,就不要考虑自己的代价。可能会花去我们很多时间,也可能会让你的财物因此受损。但是,我们相信神会记念,神会赐福,我们就义无反顾地去帮助别人。

 

今天,这个社会是很现实的,若没有好处,谁也不想为别人付出,谁也不想顾别人的事。

 

有时候,摩托车坏在路边,毛病不大,但是,需要用到简单的工具。向路过的汽车招手半天,都未必肯有一辆车停下来借给你。只不过是耽误他一小会时间而已,他们也不愿意。

 

但是,如果是我们遇见别人有这样的需要,不用他们招手,我们也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。因为我们知道,帮助别人,这是神交托给我们的责任,这就是怜恤人的具体行动。【罗15:2】我们各人务要叫邻舍喜悦,使他得益处,建立德行。

 

3.不恃强凌弱:

 

【撒下12:6】 他必偿还羊羔四倍。因为他行这事,没有怜恤的心。

 

大卫犯罪之后,耶和华差遣先知拿单去见大卫。拿单给大卫讲了一个故事,说:在一座城里有两个人,一个是富户,一个是穷人。富户家里有许多牛群羊群。穷人家里只有一只小羊羔。有一天,富户家里来了客人。这位富户不从他自己的牛群羊群中,取一只预备给客人吃,却杀了那穷人的羊羔,预备给客人吃。

 

大卫听到这里,义愤填膺。非常恼怒地说,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,行这事的人是该死的,他应该偿还给那穷人羊羔四倍。注意,大卫接下来说因为他行这事,没有怜恤的心”。

 

这个富户依仗自己的权势,抢夺穷人的羊羔,这是一种恃强凌弱的行为,体现出在他里面没有怜恤的心。

 

恃强凌弱本不该出现在人类社会中,因为上帝所造的人是有爱的。所以,有爱的人必定会扶助弱小、疼爱弱小,一看到弱小的受欺负,心里面本能的就会产生一种想去保护他们的心理。

 

但是,堕落之后,这种爱的天性也被罪给掩盖了。凡是在无神论的思想体系里,因为人被教导成了认为人是与动物同类,是由动物进化而成,所以,动物界“弱肉强食”的自然生存法则,便会大行其道,因此恃强凌弱的现象也就比比皆是,非常普遍了。

 

尽管他们也想通过道德说教,消除人欺负人的现象。但是,因为连对人认识的最基本观念从根儿上就是错的,所以,尽管宣传的力度花的极大,但是,收效却微乎其微。罪恶越来越多,贫富差距也越拉越大,致使许多人在社会底层受苦受难,这也是一种恃强凌弱的反应。

 

4.关心他人灵魂:

 

【太9:35-38】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,在会堂里教训人,宣讲天国的福音,又医治各样的病症。他看见许多的人,就怜悯他们。因为他们困苦流离,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。于是对门徒说,要收的庄稼多,作工的人少。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,打发工人出去,收他的庄稼。

 

人,最大的需要是救恩。如果一个人直到死时,都没有得着救恩。就算他家财万贯,他的人生也是失败的,他的结局也必定是悲惨的。

 

每天,都会有许多人因各种原因,永远的离开世界。在这些人中,大多数都是还没有得救的人。一个人只要这边一死,那边他们的结局立刻就确定了,那就是去阴间受痛苦,而且是永远再也没有机会改变了。

 

所以,我们已经得救的人,应该趁他们还活着时候,抓住一切的机会,无论得时不得时,总要传道。

 

即使他们给我们的是讥笑、辱骂,我们也不要退缩,应该继续努力尝试挽回他们,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前面的危险,他们的思想是被别人毒害了,等于说,他们也是无知的受害者。

 

如果我们看见一个盲人,正向悬崖边走去,一定会拦阻他。就算被他骂几句、推搡几下,我们仍会尽力拦阻他。你若看到他的结局是何等地可怕,就一定会去怜悯他。

 

我和红梅在我们自己家里,一直带着几个小朋友聚会。有一次,来了一位新同学,她仅仅就来过那一次,以后就没有再来过。后来,她让别人交给红梅一张纸条,打开一看,上面字写得歪歪扭扭,但是,内容全是恶毒辱骂神的话语。

 

一个十来岁的孩子,怎么会如此恨恶神?好像与神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似的,这都是被成年人教育的结果。其实,也不奇怪,很多中国人都是这样。

 

物质上的受骗者,会对骗子恨之入骨。但是,思想上的受骗者,却常常会为骗子大唱赞歌。人恨恶神,其实对神并不会构成任何威胁。但是,这些人却会恃强凌弱,残害同类,他们之间也会彼此互害,真正伤害到的还是人类自身。

 

结论:

主耶稣给我们的应许是:怜恤人的人有福了,因为他们必蒙怜恤。也就是说,常常怜恤别人的人,他们自己一定也不会太难的。因为只要他们一遇到难处,神就必定会怜恤他们。

 

所以,怜恤别人,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。

 

怜恤人仿佛是一种属灵的储蓄,当时未必立刻得着回报,但是,一旦有需要时,必定能支取出来足够的恩典。【箴19:17】怜悯贫穷的,就是借给耶和华。他的善行,耶和华必偿还。【雅2:13】因为那不怜悯人的,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。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。

 

 

(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益,请转发并点赞,我们很珍惜你的鼓励和认可哦)

主播:轶恩   后期:光明


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部分来自网络,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。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,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。以马内利。
赞(0) 意见反馈